《资治通鉴》中,班固曾评价说:孝文帝时期,天下人都觉得郦寄是"卖友求荣"。所谓"卖友求荣",就是出卖朋友、见利忘义。但是,郦寄的父亲郦商是开国功臣,当时又被周勃、陈平强行挟持。所以,郦寄为了安定国家、拯救父亲,不顾与吕禄的情谊,选择去拯救皇帝,这其实是站在大义一方的。
史书已经明确说了,郦寄并不是"卖友",这是史学家班固的评价。
那么,郦寄真的算是"卖友"吗?
但是,郦寄真的不算是卖友求荣吗?只怕未必!
咱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再去思考这个问题,答案就不一样了。
毕竟,班固是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写史书的,所以,他的评价,对咱们来说,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。
我们再回顾一下郦寄和吕禄的交往。
郦寄和吕禄一直关系很好,亲如兄弟。
而周勃、陈平劫持了郦商,让郦商的儿子郦寄去劝说吕禄放下兵权,回到自己的封国,这样就能安安稳稳地享受富贵。
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,打算把兵权交给周勃,还派人回家和吕氏家族的长辈们商量。
但吕氏内部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,所以吕禄一直犹豫不决。
吕禄和郦寄的关系非常好,两人经常一起外出打猎。
有一次,吕禄路过姑姑吕媭家,吕媭看到吕禄如此放纵自己,忍不住大骂吕禄,说他身为将军却离开军队,不负责任。将来我们吕氏家族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。
所以,吕媭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扔了出去,声称不愿意替别人守着这些财富。
但是,尽管被姑姑吕媭痛骂,吕禄依然被没有被骂醒,依然把郦寄当好哥们。
最关键的一次,是吕禄把兵权交出去,正是因为郦寄和刘揭的劝说,吕禄觉得郦寄不会骗自己,于是把将军大印交给了刘揭,让他把兵权交给周勃。
吕禄刚离开了北军,周勃就进入北军,掌控了军队。
随后,周勃又派出了朱虚侯刘章诛杀吕产,以及吕氏的子弟们。
正因为吕禄对郦寄的盲目信任,最终导致了吕氏家族被灭族。
那么,你现在再想一想,郦寄算是"卖友"吗?
一,如果说两个人是朋友,那郦寄的行为,说白了就是"卖友求荣"。
"卖友"不一定是为了利益,也可能是为了名声、为了大义、为了保全自己,甚至是为了性命。
郦寄的做法,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和父亲的生命安全。至于什么国家大义,其实在个人生死面前,有时候根本没有那么重要。
如果当初周勃和陈平没有劫持郦商,郦寄还会出卖吕禄吗?也未必。
所以说,郦寄为了父亲的性命、为了自己的富贵,确实出卖了吕禄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
二,郦寄其实也是个见风使舵的人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吕禄风光的时候,郦寄和他走得很近,称兄道弟,关系亲密。
但是,等到吕太后吕雉一死,吕禄的处境就完全变了。
吕禄和吕产作为吕氏家族职位最高的两人,却根本无法稳住大局。
郦寄敏锐地察觉到局势变化,选择落井下石、出卖吕禄,这在当时的情境下也属情理之中。
说到底,郦寄就是个见风使舵之辈。
他跟吕禄的交往是否真心相交?恐怕未必。更大的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。
所以说,郦寄堪称一个看风向的高手。
吕雉一死,吕禄和吕产根本镇不住局势,而郦寄显然也看不上吕禄的能力,深知吕氏势力难以长久。
因此,面对周勃和陈平的要求,他只能选择顺从,出卖吕禄。
三,这里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吕禄或许把郦寄当作朋友,但是,郦寄是否真心把吕禄当朋友?大概率是否定的。
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:当你身处高位时,要明白那些口口声声喊你兄弟、称你朋友的人未必真心。
只有在你落魄时,观察他们的选择,才能真正看清谁是你真正的朋友。
在某些投机分子、骑墙派、见利忘义之辈的眼中,所谓的朋友、哥们儿、兄弟,全都是可以出卖的。对郦寄而言,吕禄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咱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:郦寄是 " 卖友 " 吗?如果两人曾经是朋友,那么,郦寄就是出卖朋友、见利忘义之辈;如果郦寄从未把吕禄当作朋友,那么,他的行为就另当别论了。
如果两人从未真正成为朋友,那么郦寄的行为也就谈不上出卖朋友了,郦寄说白了,也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投机之辈罢了。
你觉得是这样吗?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。
加入《资治通鉴》读书群,加我微信(zixiaoread)
李子霄 ,《资治通鉴》实践导师,畅销书作者,自媒体专栏作家。长期解读《资治通鉴》,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。
著有图书《门道: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》。
线上专栏《资治通鉴: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》《制胜谋略: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》《刘邦的启示》等。
股票配资安全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